学生眼中最深奥的课程之一,他一上就是33年,并充满激情地将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院实验教学及安排,他干了15年,依旧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秋冬的课堂上,同学们看见他因用心授课而大汗淋漓;在实验教学和竞赛指导现场,同学们又一次看见他因用情讲解而汗流浃背。这位躬耕工程教育教学一线,坚持以生为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耕耘者就是校第十六届“师德十佳”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周勇敏老师。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
又是一个还未从睡梦中醒过来的“早八”,材料学院大二年级的50多位同学匆匆赶往厚学楼教室,赶赴“材料工程基础”课堂,这门课是同学们公认的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周勇敏老师耐心细致地讲解着“流体力学”中复杂的公式推演,空空的黑板上不一会儿就填满了一串串公式推演过程。虽已到深秋,但周老师却讲得大汗淋漓,同学们也迅速被生动的讲解吸引进去,时而抬头听讲,时而低头记笔记……回想起两年前上周勇敏老师的课,材料学院大四学生刘福璞感慨道:“这门课程的知识点不仅多,而且难理解,但周老师会采用搭建知识框架和逻辑推演的方式化繁为简,并配以板书和生动的案例化枯燥为生动。我们都被他充满激情的讲解所感染,也不再觉得这门课程难学了。”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33年,在“材料工程基础”的课堂上,周勇敏始终坚持这个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他说:“学习的内驱力来自学生自身,但老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将‘外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周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记笔记、交作业,并及时检查学生的笔记、批改学生作业等,这些在高中课堂上的操作又一次出现在大学的课堂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刘福璞记得当时“流体力学”前两章的作业自己做得不好,没有将公式之间的运用连贯起来,符号上也出现了不少错误,但在周老师细致耐心地批改和讲解后,一些不甚明了的地方变得明晰起来。“周老师会在每节课开始时为同学们讲解上一节课上大家犯的共性错误,并利用课间和课后,给大家进行个性化分析和指导。”刘福璞表示,周老师批改作业认真,有时还会有比较详尽的批注,这为我们消化、吸收和转化知识提供了思路和办法。如今的刘福璞再也不是作业会出现很多错误的专业“小白”,专业第一的他成功保研到浙江大学进行硕博连读。“周老师爱岗敬业,对课堂和学生用心用情的付出也深深感染了我,我想以这种态度面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一定可以无往而不胜。”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周老师主编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材料工程基础》被国内多所高校广泛使用,受到一致好评。
为了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理解课程中的概念和公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周勇敏还建立了一套特别的课程考核体系:60%的线下期末考试+20%的线上考试+20%的平时表现。线上1000道题以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注重从不同角度反复考查学生对课本上某个概念的熟悉程度。每次考试中,每位同学会被随机分配100道题目进行作答;线下考试以简答、论述和计算等题目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考勤、记笔记情况和课后作业练习情况构成平时分,以此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
“周老师讲课富有激情,联系生活讲解知识点,善于引导我们思考问题”“周老师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老师,上课激情澎湃,虽然每次课后很疲惫,但还是用心用情地对待每一次课”“周老师讲课不止于课本,教会了我很多”……坚守教书本分,勤勉育人根本,周勇敏老师的课已经深深影响了每位同学的成长。
“我们要搭建更好的平台,培养可堪社会重用的专业人才”
编写实验讲义、排课、采购设备、进行实验室管理……周勇敏老师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材料学院实验中心主任,他主动承担起学院全部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创新和管理服务,一干就是15年。在他的管理和安排下,每年约500人次的实验依次开展,学生们在专业实验中进一步加深专业学习,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不断试错、创新,在陶艺创新实验里实现玩中学、学中玩,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还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搭建更好的平台,培养可堪社会重用的专业人才。”2005年至2020年担任实验中心主任期间,周勇敏带领实验中心教师积极投身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中,整合实验教学体系,编写实验讲义,构建了涵盖材料类各专业的特色鲜明的“大材料、现代化、集约式、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大大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实验中心还建成了大学生陶艺创新实验室,成功举办了十届陶艺大赛,广受师生好评。实验中心也成功获批首批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喜获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支持。
在材料学院大四学生王佳琛印象中,他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大部分是在实践中度过的。大二上学期专业分流时,王佳琛就选择了周勇敏作为本科生导师,周老师常勉励他“要走出宿舍、走到图书馆和实践中去,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增长能力本领,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从学习成绩平平到连续两个学期获得奖学金,王佳琛觉得这离不开周老师的教导,他和另外两位同学组成小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蹲守实验室,开展“太阳能零碳材料高温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大创项目,后来这个项目获评省级项目,王佳琛也成为第一负责人。“周老师会根据我们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定下计划,进行个性化指导,在他的鼓励和敦促下,我慢慢养成了爱思考、爱动手的习惯。”王佳琛坦言,以前是周老师找他比较多,现在是他追着周老师请教问题、汇报学习进展。
刘福璞也深有体会,他说,课堂之外的周老师更“拼”。去年暑假,他报名参加了全国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大赛,与周勇敏老师再次“相遇”。37摄氏度的高温下,培训室内突然停电,周老师不慌不忙,仍坚守课堂,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又一次大汗淋漓。一周内,周老师带着参赛同学一遍又一遍地梳理知识框架,克服一个个知识难点,刘福璞和所在团队也在那次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自2014年设立全国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大赛以来,每次接到学院要组织大赛培训的任务后,周勇敏都义无反顾挑起重担,放弃暑期休假时间,为参赛学生开展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参赛学生连续四届获奖,共获得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学生们个个成长成才,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
在材料学院2007届硕士毕业生展红炜眼中,周勇敏老师更像一位父亲和朋友。2004年从本校毕业后,展红炜留校攻读硕士研究生,选择进入了周勇敏课题组。周老师会详尽了解进入课题组的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与他们谈心谈话,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考上研究生时连学费都凑不齐。”在深入交流中,周老师知道了展红炜的困境,当即做出决定,自己为学生缴纳学费。
展红炜一直念着周老师的好,在周老师的教导下,拾起学习的信心,毕业后在中材国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当他拿到第一笔工资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周老师家中“还钱”。“当时,周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给你钱上学根本就没想着让你还,你能成才,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如今,展红炜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回来看望周老师,前些年疫情期间在国外也没少挂念,去年一回国便直奔周老师家中探望,“以前上学的时候,跟周老师每天都会见一面,从学习到生活,无所不谈,现在虽然见得不多,但每次交流,还是那么亲切。”
从教伊始,周勇敏就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工作,尽管当时与学生年龄相差仅几岁,但学生对周老师的为人处世认同有加。班上学生生病要住院,周勇敏主动到医院排队挂号、办手续,尽心帮助学生。2014年一次课间,在与学生交流中偶然得知有个班级正处于班主任调动的过渡期,于是他便主动承担起这个班的班主任工作。为了充分了解每位同学的情况,他专门从丁家桥校区赶至江浦校区,从下午到晚上花了七八个小时,找每个学生促膝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三十多年过去了,周勇敏仍坚持着与学生谈心谈话的习惯,学生们感到“有人管了”,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绩也有了提高。
“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教育、培养人,我非常愿意跟学生交流,希望能走出课堂,走进他们的生活,能在关键时候给他们以合适的指引。”每次与学生聊起天来,两个小时都“打不住”,但周勇敏从不觉得累,也不嫌麻烦,毕竟对同学的思想教育要驰而不息,坚持不懈,“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这是一名老师的本分工作、必须做的事。”
作者:朱琳
转载自常青藤https://cqt.njtech.edu.cn/info/1018/46881.htm